当把经济学和企业员工分配放在一起的时候,很多人会以一种诧异的态度来审视,感到一个是纯理论的,一个是超实际的范畴,根本风马牛不相及怎么能放在一起讨论。那到底彼此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或有其他方面的相关性?经济学是否能在实际生产中给生产带来某些实际效益?
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亲自在流水生产线上工作过,也有可能因为客户关系到过有流水生产线的企业里面,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见过流水生产线生产的工艺。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见过流水生产线,都很深刻的一点是机器在不停地运转而,每个人固定在一个岗位上不动,正常生产中不会让产品积压在某个岗位上。这就应用到经济学里的分工。但分工有哪些优势呢?会给企业带来究竟怎样的收益?或产生什么样的的边际效应?分工之后,同样人数的工人所能生产的数量大为提高,主要是基于三种不同理由;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为专业而日益精进,每个工人手脚灵巧的程度提高了;第二,工人不再需要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节省了一些时间;第三,由于发明了许多机器,简化与节省了人力,使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的工作。(此处的“发明了许多机器”是基于该岗位上的人员想更快的完成工作,以有自己更多的私人时间或预期能得到更多的奖励的前提下,自我创新的一种提高效率的方法。)
我们将这三个方面对比公司实际运作加以解析。首先,劳动者的技巧因为专业而日益精进,工人手脚灵巧的程度提高,必然会提高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分工使每个人的工作只剩下某一单纯工序,而且使这个单纯工序变成他在一定时间内唯一的职业,必然会大大提高他手脚灵巧的程度。比如我们公司的货品,一个普通分拣工或者一个拆解木板工人纵然是用精巧的工具,如果没有分拣经验和拆解木板的经验,一旦事出突然,必须立即分拣货品或拆解木板,我相信,他一天顶多能做数量会非常有限,而且质量必然也好不了。一个分拣工或拆解木材的工人,即使以前做过类似或同样的工作,但如果在一个固定时间里不是以分拣或拆解木材为唯一或主要的职业,就算他竭力工作,也很少能在一天之内做出一个专业分拣工或者专业拆解工人的工作量。有时候会看到一个同样从事分拣或木材分解的人,即使努力工作每人每天也达不到毕生或一段时间以个别工序为业的工人,他们手脚熟练的程度通常也高得多。甚至于在任何未曾亲眼目睹的人想来,这绝对不是人们手所能达到的敏捷状态,显然分工让人们长期从事某个行业提高了工人手脚的灵活程度及提高了个人单位工作量。
其次,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表面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人不可能很快地从一种工作转到使用完全不相同工具而且在不同地方进行的另一种工作上面。耕作小农地的乡村农民,由种地转到工厂小手工,又由小手工转到在田地耕作,一定要虚费许多时间。诚然,这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如果能在同一厂坊内进行,那末时间上的损失,无疑要少得多,但即使如此,损失还是很大。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要闲逛一会儿。在开始新工作之初,很难立即全神贯注地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而且在相当时间内,与其说他是在工作,倒不如说他是在开玩笑。闲荡、偷懒、随便这种种习惯,对于每半小时要换一次工作和工具,而且一生中几乎每天必须从事二十项不同工作的农村劳动者,可说是自然会养成的,甚而可说必然会养成的。这种种习惯,使农村劳动者常流于迟缓懒惰,即在非常吃紧的时候,也不会精神勃勃地干。所以,纵使没有技巧方面的缺陷,仅仅这些习惯也一定会大大减少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最后,利用适当的机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这必定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举例。这里所要说的只是: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的发明,看来也是起因于分工。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能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分工的结果,各个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所以只要工作性质上还有改良的余地,各个劳动部门所雇的劳动者中,不久自会有人发现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来完成他们各自的工作。所以,用在当今分工最细密的各种行业上的工作中是最为恰当的,有很大部分,原是普通工人的发明。他们从事于最单纯的操作,当然会发明比较便易的操作方法。不论是谁,只要他常去观察制造厂,他一定会看到极象样的机械,这些机械是普通工人为了要使他们担当的那部分工作容易迅速地完成而发明出来的。犹如蒸汽机活塞的发明,原本是因为一个小孩想用更多的时间和同伴们游玩,在偶然中发现用绳子把活塞盖子系在另一个机械部位就可以自动工作,这一方面就是因为一个小坏的贪玩发明出来了。
综上所述,不管是在大企业经营活动中还是在小企业经营活动中经济学的理论在实体经营活动中具有实用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分工可以使人做专业化的事情,专业化有助于人员在一个相对的固定的岗位上锻炼出自己最擅长的技术,那么一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相对效率就会高很多,我们公司同样可以在某些岗位上根据人员的年龄、体质、文化程度等综合因素将人员固定下来,利用经济学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相辅相成性提高工作效率,以使企业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