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文化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大顺文化报 >

大顺文化报第十七期----劳动的成果,团队的结晶——《大顺文化报两周年纪念特刊》后记

时间:2012-06-01 00:00  来源:   作者:《大顺文化报》编辑部   点击:

     两年前,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的前夕,我们的《大顺文化报》编辑部成立了,紧接着就顺利出版了第一期《大顺文化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大顺文化报》就迎来了二周年的纪念日子。

     两年来,文化报编辑部从起初的探索阶段,到现在的稳健发展的阶段,那是在公司董事长郑龙干先生的关心指导下,在公司各级员工的积极参与和热心关怀下,在我们编辑部全体成员的不计得失,辛勤劳动的努力下所得到的成果。编辑部的成员,也经历了从不稳定到逐渐稳定的过程。我们文化报的发刊时间,刚刚开始的时候是不定期出版,稍微稳定之后,便确定为双月刊,到了2011年,各个方面都基本稳定成熟了,就调整为单月刊。发刊时间的变化,不仅仅是文化报数的飞跃,更加是文化报质的飞跃的表现。另外,两年来,文化报的版式在不断地调整,内容在不断地充实。所有这些,无不渗透着我们编辑部成员的汗水,每一份报纸,都是我们编辑部成员辛勤劳动得来的果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啊,这两年来的辛酸与喜悦,别人是理解不了的,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明白!

     编辑部的成员一共十一人,其中总部五人,三个分部各二人。我们编辑部的成员,为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大顺文化报》,企业文化的建设就失去了一块基石。在这里,请允许我们郑重地列出他们的芳名,以表深深的谢意!

     首先要特别感谢的是我们《大顺文化报》的出品人、公司董事长郑龙干先生。郑总虽然不是编辑部的成员,但是他比任何一位成员所付出的工作还要多。郑总不仅对文化报的总体工作进行指导,每一期还会亲自审阅样稿,对版式和内容提出宝贵的意见。郑总还不时在《大顺文化报》上发表他的文学作品和摄影作品,彰显他的个人魅力。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郑总还准时地在每期《大顺文化报》上面发表一篇《董事长寄言》,抒发他在经营管理中的所感所得,对公司的同事进行勉励。从积极度来说,是编辑部的其他成员所达不到的!

     我们还要感谢编辑部的活动策划人、公司重大会议的报道人、《大顺文化报》副主编张俊;《企业动态》的撰稿人、“5S”、“三个体系”活动的报道人马水英;《行业资讯》的报道人郑春明;《员工风采》的采风人、人事管理的报道人舒志华;开发区分部的柯德洁、陶丽;花都分部的王梅姿、李丽平;南沙分部的熊玲、杨成鹏。这些人是《大顺文化报》的主力军,就是因为有了他们辛苦耕耘,《大顺文化报》才有那么充实的文采飞扬的文章。

     当然,我们更不能忘记同样为《大顺文化报》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却由于各种原因离开我们《大顺文化报》编辑部,甚至是离开公司的其他成员。他们就是:张玲、徐化菊、麦悦丹、叶雪敏、申玲玲、郑春贤、郑海林、高明凯、李艳、黄娟、唐甜。

     同时,我们还应该感谢热情参与《大顺文化报》投稿工作的作者:姚楚贤、许雯菲、曽沛远、尹洪波、李晓燕、郑海炎、李维光、徐宜悦、盛世杰等等,以及所有关心《大顺文化报》工作的读者。正是在这些人的推动之下,《大顺文化报》才能向着一个个的胜利迈进!

     为了一种纪念,既是纪念《大顺文化报》的两周岁生日,也是纪念编辑部的所有曾经共事过同事,我们编辑了这本《大顺文化报两周年纪念特刊》。这是我们编辑部两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更是体现我们编辑部成员团队精神,精诚合作的结晶。我们在重新编排稿件的时候,又重新阅读了一遍,然后再按照内容分类。回顾了两年来的工作,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收获和成绩不小!公司两年来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被我们涵括在这里,可以说是我们公司两年来经营活动的缩影。两年来我们收集了近两百篇文章,而这些文章,除了行业资讯和法令法规之外,都是同事们的原创的文章,而且是文体众备,风格各异的文章。这恐怕不是一般的企业随便就能做到的。

     现在,《大顺文化报两周年纪念特刊》已经顺利出版了,这是一种对过去两年的企业文化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更是一种对今后工作的展望和鞭策。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在郑龙干董事长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在我们编辑部全体同事的努力下,在公司所有同事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的《大顺文化报》一定能够越办越好,我们的《纪念特刊》也会越来越多!